讯:十二生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,是每个中国人的“第二姓名”。1950年,作为贺年,日本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生肖邮票,可直到建国30年后,我国还没有出现关于生肖题材的相关邮票。
1979年元旦,著名邮票设计家邵柏林去看望画家黄永玉,二人在“文革”时期建立起的深厚友谊一直延续至今。这次登门邵柏林想请黄永玉绘画一组动物题材邮票,黄永玉在答应的同时也在思考,画什么呢?
雕刻版常用于人民币和邮票的制作,是最为复杂的印刷工艺之一,雕刻版在印刷
这种印刷方式最大的好处是线条立体感强,形象逼真,富有层次感,而这些特点正好符合画稿中猴子毛发的生长规律。
可在邮票试印时,影写版的红色底纹总是透过雕刻线条向上泛红,于是邵柏林又画了一个黑色底稿,用于覆盖红色底纹。老的问题解决了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由于多年没有印刷过雕刻版邮票,库房里的雕刻版专用油墨早已干结,一些还能使用的油墨也因为太过黏稠导致印刷机无法工作。
计划经济时代,想要买到新的油墨最快也要六个月时间,庚申年的脚步可不等人,于是工人们开始尝试各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。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稀释,工人们在黏稠的油墨中加了入无色透明的混合剂,印刷机是动起来了,可印刷出的线条因为稀释而变得不够黑亮,凸起的效果也变淡了。
后来工人们又向里面加入了铅印墨,这才中和了颜色的淡化,达到了雕刻版的印刷效果。只是铅印墨不是邮票专用的快干墨,导致邮票不能马上干燥,一张一张叠在一起,下层的邮票直接把上层的邮票污染了。
这种情况在邮票中叫“挂脏”,是一种不合格的情况。于是工人们又赶制出许多晾晒架,在架子上分层晾晒已经印好的猴票。即使这样做,猴票的成品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十多,也就是说有多一半猴票都是废票
980年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,大众对于邮票还没有收藏意识,虽然猴票的印刷经历了不少波折,但猴票在发行后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,甚至在一些大城市,还出现过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在街边推销猴票的摊位,一些销售人员还被迫自掏腰包购买过猴票。
不过随着集邮的兴起,中国第一枚生肖邮票还是展现了它“龙头”的威力,从8分的面值一路涨到13000元,大版更是在近些年涨到了120万元的高位,成为八十年代至今,唯一位列中国珍邮行列的邮票。
参考文献:[1]新中国邮票七十年[2]中国邮票辨伪指南